在孙权还没当上皇帝那会儿,他手下损失了不少厉害的将军。先说大都督这个职位吧,前后加起来总共没了三位。再看看他手下的十二虎臣,那可是勇猛得很的一帮人,但到后来,就只剩下两位了。
江东这块地方,英雄豪杰可真不少,东吴的名将多得数都数不过来。不过呢,等孙权在武昌当上皇帝的时候,那些以前威风凛凛的大都督和勇猛无比的将领们,大多都已经不在了。赤壁大战打完后,周瑜年纪轻轻就没了;鲁肃虽然聪明得很,啥计策都有,可他也没能活着看到东吴建国;吕蒙用智谋拿下了荆州,结果却被瘟疫给害死了。说到东吴的十二虎臣,到最后,也就只剩下两个人能亲眼看着孙权登上皇位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,让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雄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了?在东吴建立国家前,孙权又失去了多少好帮手?这些已经离世的名将,给东吴留下了啥宝贝呢?
大都督的离去:说说周瑜、鲁肃、吕蒙的贡献和他们走的那时候想当年,周瑜、鲁肃、吕蒙这几位大都督,那可是真的了不起。他们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,让人一提起来就竖大拇指。先说周瑜吧,赤壁那一战,他火攻曹操,把曹军烧得是丢盔卸甲,这一战可真是名垂青史了。可惜啊,好人不长命,周瑜后来生病走了,让人真是惋惜不已。再说鲁肃,他是个稳重的人,一直主张跟刘备联合抗曹。他出的主意都很有远见,帮东吴稳定了不少局势。鲁肃去世的时候,大家也都很难过,感觉像是失去了一个主心骨。最后说吕蒙,这个人可是个军事天才。他白衣渡江,偷袭关羽,把荆州给夺了回来,这一战也是相当精彩。但吕蒙也是命薄,打完这一仗没多久,他也离世了,真是让人觉得天妒英才。这三位大都督,个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,他们的功绩会被后人一直记住。而他们离世的时候,也让人深感悲痛,仿佛是那个时代的结束。
展开剩余92%聊到东吴的大元帅,那肯定得说说周瑜、鲁肃还有吕蒙这三位牛人。他们都是孙权身边得力的帮手,给东吴的打拼立下了大功。不过挺遗憾的,这三位大佬都没能活着看到孙权当上皇帝的那天。
咱们聊聊周瑜吧,这家伙跟孙策、孙权都是亲戚关系,本事可大了去了。想当年赤壁那一战,要不是周瑜出的主意,用火烧了敌人的船队,曹操哪能那么惨,被打得落花流水?那一仗打得真是太精彩了,曹操的水军被烧得一干二净,只能连夜逃跑。周瑜一看机会来了,带着军队就追,一直追到华容道那儿,差一点儿就把曹操给抓住了。
哎,真是让人惋惜,周瑜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,结果年纪轻轻就没了。公元208年赤壁那一仗打完后,周瑜又带着兵马往西边去,打算攻打荆州。可谁能想到,他走到巴丘那个地方,也就是现在的湖南岳阳,突然生病了。周瑜心里明白自己可能活不久了,就叫人把他抬到城墙上头。他瞅着远处的荆州方向,深深地叹了口气,心里头有话但没说出来。就这么着,没过多久,周瑜就走了,那时候他才36岁。
周瑜离开以后,鲁肃就挑起了大都督这副担子。鲁肃这个大都督,那可不是一般人。他虽说在战场上打仗没周瑜那么厉害,但在出谋划策这方面,那可是顶尖的高手。有那么一回,孙权打算把荆州借给刘备,其他人都不同意,就鲁肃一个人站出来支持。他跟孙权讲:“
孙权听完鲁肃的话,觉得说得在理,于是就照着他说的做了。没想到后来真的像鲁肃预料的那样,曹操一听说孙权把荆州给了刘备,气得直接把笔给扔了。看来鲁肃这招,使得确实挺厉害!
真遗憾啊,鲁肃没能亲眼见到东吴成立的那个时候。公元217年,鲁肃因为生病走了,那时候他才46岁。他快不行的时候,心里还惦记着东吴的大事,跟孙权讲:“
鲁肃离开后,吕蒙就挑起了大都督的大梁。这家伙,可不是一般人,是从最底层的小兵一点点拼上来的,带兵打仗那是一绝。公元219年的时候,吕蒙想了个特别高明的招儿,一下子就把荆州给拿回来了。
聊到这个事儿,那真的是个超牛的点子。那时候,关羽正忙着往北攻打樊城呢,吕蒙就演了一出戏,说自己病了,让孙权把他给弄回去养身子。关羽一听这动静,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,觉得东吴那边暂时没啥好担心的了。可谁成想,吕蒙那是装的呀!他悄悄带着一队人马,穿上白衣服,扮成做买卖的,偷偷地过了长江,一下子就把荆州给端了。
那场战斗真是打得精彩,但可惜胜利的光芒没能持续太久。到了第二年,就是公元220年那会儿,吕蒙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。那时候,瘟疫正到处肆虐,吕蒙很可能就是不幸中招了。他走的时候,才四十多岁,本该是身体最好、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呢!
就这样,东吴那三位大将军,一个接一个地早早离开了人世。他们给东吴可是立下了大功,但遗憾的是,都没能亲眼见到孙权当上皇帝的那天。不过呢,他们那份聪明才智和勇猛无畏,一直都被记在东吴的历史里头,成了后来人佩服和尊敬的对象。
说起那十二虎臣的散场啊,得从孙坚那会儿开始聊起,一直到孙权坐上皇帝的宝座。想当初,孙坚带着一帮人打天下,那十二虎臣就是他的得力助手,个个勇猛无比。他们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战斗,打下了江东的一片基业。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,随着孙坚的离去,这十二虎臣也慢慢地有了各自的路要走。有的可能因为年纪大了,打不动了;有的可能因为战功赫赫,得到了封赏,开始享受荣华富贵;还有的可能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,离开了这个团队。总之,到了孙权接班的时候,这十二虎臣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紧密的团体了。孙权虽然也重用了一些将领,但那些曾经跟着孙坚一起打拼的老将们,大多数都已经不在身边了。孙权心里也明白,这十二虎臣的离别是不可避免的。但他还是尽力去留住那些人才,让江东的基业能够继续稳固下去。最终,孙权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不仅坐稳了江东的江山,还称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。所以说啊,这十二虎臣的离别虽然是件让人感慨的事情,但也见证了江东势力的兴衰更替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谁也无法阻挡。
聊起东吴那十二位勇猛的大将,那真的是段让人感慨万分的故事。这些勇猛无比的战将为东吴打下了无数辉煌战绩,可让人遗憾的是,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能亲眼看到孙权坐上皇帝宝座的那天。
咱们聊聊孙坚那时候的老将军们。程普、韩当和黄盖这三位,那可是孙家打江山时的老战友了。程普这人,打起仗来非常厉害,还特别重情义。记得孙坚被害那会儿,是程普护着孙策逃出去的。后来孙策打下了江东,程普也是功不可没。不过到了孙权当家的时候,程普因为年纪大了,就慢慢不再那么显眼了。有的人说他在215年就走了,也有人觉得是在219年以后。反正到了229年孙权当上皇帝那会儿,程普肯定是已经不在了。
聊聊韩当这位老将,人家有个响当当的称号。早年他跟着孙坚南征北战,后来孙策、孙权上位,他也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。赤壁大战那会儿,韩当可是出了大力气的。但遗憾的是,孙权称帝那会儿,他已经不在了。听说韩当大约是在226年前后去世的。虽然韩当人走了,但他心里估计还有件事放不下。他的儿子韩琮,后来竟然投降了曹魏,这事儿可真是给韩当脸上抹了黑。
黄盖这家伙,那故事可精彩了。这位老将在赤壁大战那会儿,可是帮了大忙的。周瑜当时琢磨出一个用火的点子,但得找人装投降,把着火的船给送到曹操的船堆里。黄盖自己站了出来,说:“这事儿我来干!”为了让曹操深信不疑,黄盖还让周瑜在大家面前狠狠地抽了他几十鞭子。这招,咱们现在叫“自虐计”吧!结果,黄盖真的就把这事儿办成了,给赤壁大战的胜利添上了重重的一笔。不过呢,赤壁大战过后,黄盖就慢慢不怎么在历史里头露面了。他啥时候生的啥时候走的,咱们不太清楚,但估计啊,在215年之前,他可能就已经走了。
聊聊孙策在占领江东那会儿,跟着他的那些大将。蒋钦、周泰、陈武、董袭,这四个人啊,都是孙策的老战友了。
蒋钦这家伙,带兵打仗真的有两下子。有那么一回,他仅带着五百号人就敢去挑战对方五千人的大军,没想到最后还真就把对方给打败了,赢得那叫一个漂亮。但挺遗憾的,蒋钦最后大概在220年前后因为生病没了。那时候正好赶上瘟疫肆虐,蒋钦很可能就是那时候被瘟疫给缠上了。
周泰的经历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。有那么一回,战场上他硬是挨了十多支箭,整个人跟血葫芦似的。孙权瞧见了,二话不说,自己动手给他处理伤口,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周泰披上。周泰那叫一个感动,眼眶都湿润了,直说:“我这条命,以后就是主公的了,赴汤蹈火在所不辞!”后来啊,周泰真的就像是开了挂,打一场胜一场,给东吴挣了不少面子。可惜啊可惜,周泰没能熬到孙权当皇帝那会儿。听说他是在黄武那几年走的,具体就是222年到229年之间。
陈武和董袭的故事挺让人难过的。在215年那场逍遥津大战里,真是打得天昏地暗,东吴那边死了好几百个英勇的战士,其中就包括陈武,他就是在那场战斗中没了。董袭呢,他是在213年或者216年的濡须口大战里头牺牲的。这两位大将军,真的是为了东吴的事业,把自己的命都给搭进去了。
最后聊聊孙权那时候的勇猛战将。甘宁、凌统还有徐盛,这三位啊,都是孙权一手栽培起来的将军。
甘宁这家伙,性格火爆,但打起仗来真的有一套本事。有那么一回,他只带着一百多号人,就胆子大到去偷袭有好几千人的曹军大营,没想到最后还真让他给赢了,赢得还挺漂亮。孙权对他那是各种夸奖,赞不绝口。不过挺遗憾的,甘宁没能活到孙权当上皇帝的那天,他是在公元220年前后因为生病去世了。
凌统呢,他是凌操那家伙的儿子,这人挺有出息的。在215年那场逍遥津大战里头,凌统挨了重伤,可即便如此,他还是硬挺着带着队伍往前冲。不过挺遗憾的,凌统到最后也没能扛过去,就在217年,他因病去世了。
徐盛这人特别忠诚,是个难得的将领。有那么一回,他领着兵马出去打仗,没想到半路上被敌人的埋伏给逮了个正着。眼瞅着徐盛就要被敌人给抓走了,他赶紧跟身边最信任的几个手下说:“咱们就算是死,也得死得有骨气,不能给敌人留下笑柄。”说完这话,徐盛拼了命地往外冲。好在最后他还是成功逃了出来,不过身上也因此留下了七道伤口。说起来,徐盛是在黄武那几年里走的,那时候孙权还没当上皇帝呢,他也没能亲眼看到那一天。
在十二虎臣里头,潘璋和丁奉是唯二熬到孙权当上皇帝之后的人。潘璋这家伙,在公元229年的时候被封了个右将军的官儿,可惜啊,没过几年,到了234年就撒手人寰了。丁奉呢,他的命更长,一直活蹦乱跳地到了公元271年,可以说是亲眼看着东吴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。
这些勇猛的大将们,虽然多数人没能亲眼看到孙权当上皇帝的那一天,但他们给东吴出的力,一直被后来的人们记在心里。他们走了以后,东吴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,那就是得想办法培养出新的将领,好让他们能顶上这些老将的空缺。
说说其他几位大将的离去和他们的贡献。顾雍和张昭这些人啊,都是很重要的角色。他们在的时候,给团队帮了大忙。顾雍呢,一直都很稳重,处理事情井井有条,大家都特别信赖他。张昭呢,则是满腹经纶,经常出谋划策,让团队少走了不少弯路。可惜啊,时间不留人,他们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。但他们的付出,我们一直都记在心里,他们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。
聊到东吴那些厉害的人物,不光得提那些战场上勇猛冲杀的武将。其实还有好多文官,他们虽然不去前线打仗,但在朝廷里出谋划策,对东吴的繁荣发展那可是功不可没。挺让人惋惜的是,这些人里头也有好几位没能活到孙权当上皇帝的时候。
聊聊顾雍这个人吧。他是孙权的老师,同时也是孙权手底下的大臣,孙权对他那是相当信任。顾雍这个人啊,做起事来小心谨慎,稳稳当当的,在朝廷里大家都夸他“稳如泰山”。有那么一回,孙权心里琢磨着要打合肥,顾雍一听,赶紧就劝他说:“这事儿咱们得慎重,别急着动手。”孙权一听顾雍这么说,觉得挺在理的,于是就先放下了攻打合肥的念头。
挺遗憾的,顾雍没能亲眼看到孙权当上皇帝。他在黄武六年,也就是公元227年那会儿就走了,比孙权称帝还早了整整两年。顾雍快不行的时候,心里还惦记着东吴的大事呢。他跟孙权讲:“这三点建议,就算是我给东吴留下的宝贝了。”
聊聊张昭这个人。这位老兄可是孙家打江山时的老将了。想当年孙策在江东闯出一片天,张昭可是出了不少力的。孙权接了班,张昭在朝廷里的地位那就更高了。不过,话说回来,张昭和孙权也不是啥都合得来。有那么一回,孙权琢磨着要把都城搬到建业(就是现在的南京),张昭死活不同意。他直接跟孙权说:“这事儿不妥,咱们还是再考虑考虑吧。”孙权听了心里头虽然有点不痛快,但最后还是听了张昭的。
张昭这人性格直,有啥说啥,从不藏着掖着。记得有那么一回,孙权琢磨着要打荆州,张昭呢,当着大伙儿的面,直接唱起了反调。他就讲:“咱现在这情况,不适合去动荆州,时机不成熟啊。”这话一出,孙权肯定不高兴了,但张昭说的,那可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。
真遗憾啊,张昭没能熬到孙权当上皇帝的那天。他是在黄武三年的时候,也就是公元224年,离开了人世,享年七十好几。张昭在快不行的时候,心里还惦记着东吴的以后。他跟孙权讲:“
在孙权当上皇帝之前,除了顾雍和张昭,还有一些挺重要的大臣也不在了。就像虞翻,他在东吴那可是出了名的智囊。虞翻特别会猜事情,人家都说他挺神的。记得有回,孙权打算攻打合肥,虞翻就跳出来说:“这事儿不成。”结果你猜怎么着,东吴的军队在合肥吃了个大败仗,虞翻说的一点没错。但可惜啊,虞翻因为跟孙权身边的红人不对付,在黄武元年,也就是公元222年的时候,被贬了官,没过多久就走了。
说说薛综吧,这家伙在东吴那可是文化圈里的头一号人物。薛综肚子里有墨水,写文章也是一把好手,孙权特别看重他。有那么一回,孙权心里琢磨着想当皇帝,薛综知道了,就给孙权写了封信,信里头说让他先别急着称帝。薛综觉得那时候条件还没到位,最好是先把江东的地盘给扎稳了。不过挺遗憾的,薛综没能亲眼看到孙权当上皇帝,他在黄武六年就走了,那时候才四十多岁呢。
这些文官一走,东吴可真是亏大了。他们脑瓜子聪明,经验又丰富,是东吴站稳脚跟的关键人物。虽说他们没能活着等到东吴成立的那天,但他们给东吴出的主意、使的劲儿,那可是给东吴的根基打得牢牢的。
老一辈的重臣一个个走了之后,孙权没得选,只能靠新一批的官员来管国家。像陆逊啊、诸葛恪这些人,就慢慢变成了东吴朝廷里的大柱子。这些新冒出来的能人们站了出来,说明东吴已经开始走进一个新的阶段了。
新一代将才冒出头:陆逊、朱然他们怎么一步步变强在新的时代里,我们看到了很多新面孔在军队里崭露头角,陆逊和朱然就是其中的代表。他们不再是初出茅庐的新手,而是经过时间的打磨,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强大将领。陆逊,这个小伙子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不凡的才能。他不仅在武艺上有所建树,更在智谋上让人刮目相看。随着经验的积累,他变得越来越成熟,越来越能够独当一面。他的每一次战斗,每一次决策,都让人看到了他作为将领的潜力。朱然也是同样的道理。他原本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兵,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,他逐渐在军队中站稳了脚跟。他勇猛无畏,每次冲锋陷阵都冲在最前面。同时,他也十分聪明,懂得如何运用策略来取得胜利。就这样,他一步步走到了将领的位置。所以说,陆逊和朱然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,只要有才能,有决心,再加上不断的努力,就一定能够在军队中脱颖而出,成为新一代的将才。
老一辈的将军和大臣慢慢都不在了,东吴就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厉害人物。这些年轻人,在孙权的教导下,一点点成长,最后变成了东吴的顶梁柱。要说这里面谁最牛,那肯定是陆逊和朱然他们几个。
陆逊,人们都叫他伯言,老家在吴郡吴县。他家里挺有背景的,但他能混出名堂,可不是靠家里,而是靠自己肚子里的真本事。陆逊这家伙,从小就聪明绝顶,二十刚出头,孙权就看中了他,让他当了建威中郎将。有那么一回,陆逊领着兵出去打仗,结果碰上个敌军,人数比他们多了去了。手下的将领们一看这阵仗,都说咱撤吧,打不过。可陆逊不这么想,他说咱得打。他说:“敌军看着人多势众,但咱们占着地利,只要咱们沉得住气,他们攻不进来,时间一长,自己就得撤。”嘿,你还别说,陆逊这回真猜对了,敌军攻了半天没攻下来,最后真的撤了。这一仗,让陆逊在军里的名声是彻底响亮了。
陆逊最出名的一仗,那就是夷陵大战了。那时候,蜀汉的刘备带着大军往东边打,想要把荆州抢回来。孙权一看,赶紧派陆逊带着军队去抵挡。陆逊看到蜀军来势汹汹,他没选择硬碰硬,而是让士兵们守在营地里,就是不出来打。刘备见东吴的军队一直缩着不打,心里头就琢磨着他们是不是害怕了,于是就开始小看他们了。陆逊瞅准了这个时机,等刘备的军队放松了警惕,他突然带着人冲了出去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。他还特别聪明地用了火攻这一招,一下子就把蜀军给打败了。这一仗,东吴不仅守住了荆州,还让蜀汉受到了重创,给东吴赢得了宝贵的休息时间。
陆逊这个人,不光打仗厉害,他在治理国家上也有一套。他多次跟孙权说心里话,提了不少好建议。就好比他说,孙权得把农业放心上,得让大家多去开垦没种过的地。这些点子,对东吴的经济帮助可大了。孙权特别看重陆逊的本事,给了他很大的权力,让他成了东吴的顶梁柱。
朱然,他还有个名字叫义封,老家在广陵。在东吴,他可算是个了不起的大将。一开始,朱然也就是个小兵,但他特别勇猛,没多久就被提升做了校尉。有那么一回,朱然带着一小队人马跑到敌人后方去探查情况。半道上,他们撞上了一大队敌军,人数比他们多好几倍呢。可朱然一点没慌,他瞅准地形,悄悄布下了陷阱。等敌军一踏进陷阱,朱然就带着队伍猛地冲出去,打得敌人一点防备都没有。这一仗,他们不光完成了侦察任务,还给敌人来了个狠的,从此朱然的名声就响亮起来了。
朱然最牛的地方,那就是他守住了濡须口这个地儿。濡须口啊,对东吴来说可太重要了,它就像是北边的大门,老是被魏国盯着。朱然呢,他一守就是二十多年,硬是把魏国的进攻都给挡了回去。记得有那么一回,魏国的猛将曹真带着大军打过来了。朱然可聪明了,他利用地形优势,来了个“躲猫猫”战术。他让士兵们躲在城里,就是不出来跟敌人硬碰硬,然后还派了几队人马去骚扰敌人的后勤路线。结果呢,曹真带着大军攻了好久都没攻下来,粮食也快吃完了,最后只能无奈地带着大军跑了。这一仗,朱然可是给东吴的北边大门加了个保险,他的名声也一下子就传开了。
在那个时候,不光陆逊和朱然很厉害,还有一些年轻的将军也开始被大家注意到。就像吕岱,他在攻打交州的时候,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还有全琮,他在对抗魏国进攻时,表现得特别勇猛。这些年轻的将军们一点点成长起来,给东吴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。
这些新来的将领们,不光是打仗厉害,脑瓜子也灵光得很,懂得政治上的那套。他们在战场上能拼命,回到朝廷里也能出谋划策。就拿陆逊来说吧,他不仅军事上是一把好手,政治上、外交上也都很有一套。他好几次跟孙权提意见,给东吴国内的事务还有对外交往出了不少好点子。
新一代的年轻将领冒出头来,他们不仅顶替上了那些老一辈将领走后留下的位置,还给东吴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想法和打仗的新招儿。他们的不断强大,意味着东吴开始走上了新的路子。这些年轻又能干的将领,在孙权当上皇帝后,就成了东吴的顶梁柱,给东吴的发展使了很大的劲儿。
孙权当上皇帝以后,东吴那边可热闹了,政治、经济和文化都迎来了大发展。先说政治吧,孙权称帝后,整个东吴的政局稳定了不少。他选了一批有才能的人,让他们帮忙治理国家,这样朝廷里的事情就处理得井井有条了。而且,孙权还特别注重法制,让大家都按规矩办事,这样一来,东吴的老百姓生活也更有保障了。经济上,东吴也是蒸蒸日上。孙权鼓励大家种地、养鱼、织布,还修了不少水利设施,农田得到了很好的灌溉,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了。同时,东吴的商贸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,各种商品流通得很快,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。文化方面,东吴也是大放异彩。孙权很看重教育,建了不少学校,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。这样一来,东吴的文化水平就整体提高了。而且,东吴的文人墨客也特别多,他们写诗作画,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。总的来说,孙权称帝后的东吴,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,真是让人刮目相看。
黄龙元年,就是公元229年那时候,孙权在武昌这个地方,正式宣布自己当上了皇帝。这样一来,东吴就变成了跟魏国、蜀国一样,三国里面的一员了。这事儿可大了,不光是让孙权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大家的承认,也给东吴以后的发展铺好了路。
孙权很看重挑选有本事的人。他搞了个挺棒的用人方法,就是把“地方推举”和“朝廷直招”两个路子结合起来。地方推举嘛,就是让下面的官员给推荐人才;朝廷直招呢,就是直接从上面找那些有本事的人进来。这样一来,好多有才华的人都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。举个例子,那个挺有名的学者虞翻,就是通过这种办法,被选上做了太子太傅。
说到经济这块儿,孙权为了让东吴更有钱,想了不少招儿。他先是从地里找突破,鼓励大家多种地。他让人去开垦那些荒着的地,还减少了农民的税,这样一来,农民们种地就更起劲儿了。记得有一年,江南大旱,庄稼收成不好,孙权二话不说,直接减少了大家的税,还从国家仓库里拿出粮食来帮灾民们度过难关。这些做法不光让灾情没那么严重了,还让大家心里都暖暖的,都夸孙权做得好。
再者,孙权特别看重手工活和商业买卖的发展。他在建业这块地方搞了个官方的手工工场,做各种各样的东西。不光这样,他还挺支持老百姓自己搞手工。说到商业,孙权的态度很开放。他让商人们随便做买卖,还在大城市里建了集市。这些做法,让东吴的经济一天比一天好。
孙权在文化这块儿也是下了大力气的。他很看重教育,就在建业搞了个大学堂,专门用来培育人才。这个大学堂教的东西可不少,不光是儒家的那些老书,还有天文、地理、医药这些实用的知识。这样一来,东吴就冒出了好多有才能的人,也给文化的发展铺好了路。
孙权有个爱好,那就是搜集书本。他让人到处去找书,然后建了个挺大的皇宫里的书屋。听说啊,那书屋里面的书有好几万本呢。这样一来,好多宝贵的资料都被保存了下来,而且给那些爱研究学问的人创造了方便。
说到科技这块儿,东吴那会儿也挺厉害的。比如说吧,有个特别有名的医生叫华佗,他在东吴给人看病呢。华佗弄出来个东西,大家都说那是最早能让人不疼的药。还有啊,东吴那边也有不少手艺高超的工匠。他们做的青瓷和漆器,不光在咱们这儿卖得好,连外国人都抢着要。
孙权当上皇帝以后,东吴跟外边的交往就变得不一样了。说到打仗这方面,东吴变得有点小心谨慎了。孙权心里明白,要是跟魏国比起来,东吴在打仗上可不是人家的对手。所以,他就决定多防守,少进攻,好好守住自己已经有的地盘。
孙权在外交这块儿挺有一套,他很会变通。一方面呢,他和蜀汉那是铁哥们儿,联手一起对付强大的魏国。但另一边,他也不想把魏国得罪得太狠,所以也想尽办法跟魏国保持友好。记得有那么一回,魏国派了个使臣到东吴来,孙权自己出面见人家,还大方地送了好多礼物。孙权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外交手腕,给东吴争取到了不少发展的机会和时间。
除了这些,孙权也很看重海上实力的增强。他派了人去日本那边,跟那边的人建立了友好的往来。而且,他还大力支持海上做买卖,东吴的商船经常在中国、日本还有朝鲜半岛之间跑来跑去。这么做,不光是挣了不少钱,还让东吴在国际上出了名,让更多人知道了东吴。
孙权当上皇帝以后,东吴这块地方,在国家管理、百姓生活和学问艺术上都进步了一大截。尽管在打仗方面,东吴可能不是最强的,但他们挺聪明,内政搞得灵活,外交也玩得转,就这样稳住了国家,还让它继续发展了。这些做法,给东吴在后来的三国时期一直站稳脚跟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陕西省